私募FOF-3

Sプロジェクトのスタートと考え事、思い出し続ける

S策略的开始

翻找了一下当年S策略开始的时候,是在23年年中,也刚好是入职满一年左右,还是我们风控负责人的菲姐给我拉的项目,也是我第一个接触的S项目——海松一期S。

海松一期是个很典型的硬科技方向Early-S,第一次毫无章法和规划的接触S,里面的各种细节其实都完全没有概念。时间过了蛮久但是那期基金的画像我还是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,给我印象极深的也是当时立项报告的总结:

  1. 海松老板的背景;
  2. 大量中科院,特别是锂电方向的项目,而且作为搞锂电材料出身的,一直对固态电池没那么看好;
  3. 相当集中的锂电、半导体方向项目。

模模糊糊的按照基金登记表的内容,参考原来P项目的模式做了立项报告,当然立项会上大家也是模模糊糊的感觉,那时候甚至没有做重要性项目的分类。后面参与了一些访谈,了解了一些项目情况,没有十足的把握,也就自然而然的销声匿迹了。

最近接触也在市面上听到一些早期半导体项目,看着有点眼熟,搜了搜在哪里看到的,也是发现了海松的背景;应该是在TH校友种子基金合伙人(我和卫哥都挺xx这种纯赚牌子钱的老哥,所以我也不打这牌子的全名了)的朋友圈里看到了海松合伙人的身影。应该说他们还在市面上活跃,我们在推进海松一期S的过程中,也看到他们拒绝广州10几还是20几的已募资金,同时在通过老股转让的方式积极退出项目,几个比较知名的国内GPU最新一轮的退出应该都有他们。不知道现在他们情况如何,有空去北京真还可以聊聊。

从现在的视角看的话,海松一期S倒是很像XX峰一期的Late-S,投资方向、底层项目、老板感觉都有一点点接近,现在打折的Late-S我都不愿意接的话,Early-S凭什么呢,更何况管理公司时间还不够长。

S分析架构搭建

在真正第一单S完成之前,是配合运营部做的HSPX的回购,查了一下时间,应该是在24年初了。

这个项目给我印象很深,那段时间的状态很好,和女朋友在闵行生活的很开心,记得是在前滩太古里用她的电脑搭建了我第一个S测算表格。那个时候的状态很像在易方达实习的时候,心无旁骛,我也不知道我会做出什么东西,也没什么人给我知道,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现提出一个基本方案,然后在考虑不断优化。虽然现在看有些思考比较教条,但起码给我搭建了一个基础的框架:

  1. 我需要“实在地”计算底层项目当前估值、基金所持有的账面价值;
  2. 我有的信息包括基金管理报告、底层项目投决报告;
  3. 我可以按照基金管理报告上的底层项目估值、公允价值、最近一轮融资情况、最新一轮融资进展有个初步判断;
  4. 我可以参考底层投决报告预期、底层项目经营情况对项目经营是否符合预期进行再次判断;
  5. 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给项目估值、账面价值打折。

在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早期、天使轮项目如何打折,多数半导体设计类项目其实在早期流片阶段更多是没有营收、流片进展经常晚于预期,压根没有营收预期的折扣。按照老股转让的折扣打折也很困难,毕竟20到21年设计类项目的估值顶到天上去了,没有足够的先进制程流片进展,团队很可能就地解散。不过硬着头皮也不是不能打折,随便丢进去个5折、3折好像也没什么问题。

有了基本的测算后,和管理机构就底层项目经营情况、未来退出预期进行了几轮交流,这时又可以根据GP的退出预期再打折扣,推演未来退出预期的现金流,计算持有方案的收益率。也到这里,才算是比较完整的搭建了S项目的分析架构。

S项目执行

应该是在HSPX后面不久的时间,凯风开泰S就正式开始。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我们频繁接触市场化S机构的时候,基于上海科创中心大概的计算架构,我开始搭建自己的S分析表格,当时的表格主要分为几个部分:

  1. 项目基本信息;
  2. 调整后的当前账面价值;
  3. GP退出预期;
  4. 调整后的退出预期;
  5. 基金及对应份额现金流测算、收益率测算;
  6. 交易折扣、流动性占比。

凯风开泰S上,我开始关注重点项目,在重点项目经营情况、GP退出上的关键点了解的更清晰;有意识的去走访重点项目,关注项目发展的状态和老板的想法。因为我还是没有长时间产业深耕从事的经验,所以除了重点关注的点及制式问题,很多是靠和人交流的感觉。短期内频繁的接触项目,不同项目、公司氛围、老板气质真是有一种奇妙的感觉,就像不同城市,北京、深圳、广州、上海,那种一飞机一落地,踏到这块土地上的感觉,明明刚刚是坐在一个航班的乘客,但换到不同城市好像气质也不同了似的。

凯风开泰S毕竟是在管政府投资基金已投的项目,不管是GP还是项目方,都有相当大的配合程度,除了因为国资限制导致的交易架构较为复杂外,从尽调研判的角度上信息获取还是相当轻松的。当然这次也是让我了解到基金注册、开户、备案过程中流程的复杂性,蛮有意思的。

S策略的延续

这之后我印象里也看了一些S项目,包括已合作市场化S基金的项目,有一说一,我们能接触到的项目基本没有十全十美的,总归是有风险或瑕疵,直到24年年末的RTYH。

同样印象很深啊,RTYH资产数量不少,投资方向的分散程度有点像凯风开泰S,但阶段上明显比凯风要更成熟一些。这个时候,根据一些公开信息,我大概能对S项目有个初步是否能继续对接的判断了,不一定完全准确,但对一些重点项目起码有我自己的概念,这里最有趣的应该说是某机器人项目了哈哈哈哈。

当时收集关于机器人这个赛道的资料,看了不少这家机器人产品应用、技术研发的介绍和视频,在24年末具身智能(有一说一,国人遣词造句的能力是真的强woc)这个赛道开始发力的时候,旧四小龙的感觉其实是没有那么好的,行业里更喜欢那种创新天才颠覆行业的估值。就像和某位老哥聊天时说到的,“原来投半导体、材料的老登们能投AI?”(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)。不敢说我那个时候完全看好“旧小龙”,起码“旧小龙”里有唯一一家港股上市的对吧,再怎么说人家产品有在卖,甚至开始真正替代人工了。基于这个逻辑,我还是给了“旧小龙”不低的未来退出预期。当然现在来看,这个预期也许还有翻倍的空间就是了。

不知道是运气还是什么,这项目算是我手上看过我个人认为TOP级别的了。话又说回气质上,这也是我接触的为数不多的浙江GP,和深圳、北京、上海、苏州GP的感觉又是一个样子。那种精打细算,说是实事求是又不太准确的那种感觉,就是那天小组里浙江同事突然跟我说的,“如果你去市区的话你可以开个顺风车载个人呀,赚点小钱”的那种感觉,这也是浙江人能赚到钱的核心原因吧。

我理解,策略持续的开始应该是真正发一期基金产品,近期也在做一些大概率没什么结果的相关工作,但希望总会开始的吧,我还挺期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