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资备考1 - 笔试部分

2021年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回家过年,也趁着这个时间准备了一下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部分。从2021年1月14日开始准备,一直到3月12日,包括过年期间每天都固定在备考,用掉了一个半Muji A6的笔记本,算是换来了个不错的成绩。希望记录下来笔试备考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感受

综合素质

综合素质可以说是教资三科中比较简单的一科了,因此复习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精力较少。主要是在于三个职业观的背诵和应用。包括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及新型教师观三点,对应的职业观也都有记忆的口诀。

不过跳脱出考试记忆的逻辑,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让我印象最深的。

1
2
3
4
5
6
people_centred_viewpoint_of_student = [
'将学生视作是发展的个体,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',
'学生是发展的主体,教育教学需要围绕学生进行',
'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,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',
'学生是完整的个体,要将其视为完整的人来对待'
]

其中发展的个体这一概念是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,而这也是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第一条,也是最重要的一条。

在思考过程中,大部分时候我只是考虑当前的结果如何,预期的程度如何,并没有思考到在发展的过程中,事物自身也会不断发展进步。在教育教学中,面向的学生个体正处在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,因此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,理解他们目前的不足,相信他们未来的发展,这对于教育教学以及未来的工作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
教育知识与能力

这个科目可以说是教资笔试中最难、花费时间最多的科目。这个科目包含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、教学知识、课程知识、学生心理学、教育制度、教学制度、学习迁移理论、学习理论、新课改目的与内容、教学原则、教学方法、知觉遗忘、班主任工作等等诸多方面。需要大量的记忆与思考时间,我花费的时间也是最多的。

备考时大部分都在记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方法,比如:

1
2
3
4
ability_training = [
'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', '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',
'良好性格的培养', '青少年能力的培养', '中学生品德的培养'
]

不论什么能力的培养,都能符合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。如果跳脱出教育教学的话,这可能就是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吧。

不过“学习”了这么多教书育人的方法,可作为经历过高中生活的我而言,依然对目前的教育感到一些失望,可以说教育知识与能力这门考试,以及新课改的各种理念,的确是希望学生能自主发展。但之所以目前的学生、家长、老师仍然苦不堪言,最终的原因可能还是目前国内有限的教育资源。

之前看到一些公众号,对于评价清北学生回高中当老师这一社会现象,马督工的视频也做了一些评价。于我而言,之所以考教师资格证,首要的目的也当然是为了较为舒适的生活。这种生活有谁不羡慕呢?

1
教师 = 学区 + 假期 + 不错的薪水 + 较高的社会地位

不过,北大的人,多少还是有点家国情怀。如果不是优秀的人教育下一代,那是否会意味着越来越差的下一代呢?类似于钱学森之问,为什么最优秀的我们的高中生、大学生,都要去国外读研、做研究呢?

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

这个科目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。对于数学本身的知识点考题没有很难,相比高中数学可能难了一些,勉强算是自主招生水平吧。不过考试的时候由于失误也确实做错了一些题。

重点在于其中的教学能力部分,会给一个知识点,考察教学重难点的掌握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。虽然有一个固定套路,但是实话说,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感受到老师的安排。可能也是由于高中时期并没有了解教学过程,也没有仔细发现的原因。

小小的总结

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、具有战略地位的部分,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,我支持更多优秀的人成为也愿意成为人民教师。

当然不管怎么样,世俗的说,教师也只是一个职业选择。但当有合适的机会时,我也愿意努力提升自己,为了自信的站在讲台上。